您当前位置: 课程成果> 最美抗疫者> 2016级护理7班温贤智

2016级护理7班温贤智

发布时间:2022-05-02 17:58 浏览次数:326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 13pt
  • 14pt
  • 15pt
  • 16pt
  • 17pt
  • 18pt
  • 19pt
  • 20pt
  • 21pt
  • 22pt
  • 23pt
  • 24pt
  • 25pt
字体颜色

默认

  • 默认
背景颜色

默认

  • 默认

我在发热门诊的二三事

  温贤智

这样穿着,一定很热吧,这是我在发热门诊上班时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我是一名手术室的男护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0216月,广州新冠疫情陡然升级,荔湾区发生本地确诊病例并引发社区传播,发热门诊就诊量剧增、任务重,急需护理人员支援。我主动请缨,申请到发热门诊承担看似简单实则风险高流程又繁琐的护理工作。这里的医护入员来自医院不同的科室,为了共同的使命聚在一起,在抗疫最前线担任“哨兵”,守好医院疫情防控的哨所

在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穿脱防护服操作、咽拭子采集等,我走进了用泡沫板临时搭建的板房“发热门诊”。没去之前觉得手术室护士不好干,从早干到晚,没时间喝水上厕所,没法准点吃饭。去了发热门诊之后才知道发热门诊工作更难。穿着厚厚防护服,不仅要针对性进行疾病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不断与患者沟通,还得承受患者和家属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焦虑中弹射出来的不解和怨气。

记得第一天单独在发热门诊上班的时候,一接班就不断有患者来就诊,几乎都是发热的“小小孩”,我的既往工作中没有独立面对过如此多高热患儿的护理经验,考验的不仅是耐心,爱心,还有要统筹安排各项能力,我脚底像踩了个风火轮,飞速给10余名患儿进行流调筛查、体温测试、物理降温、静脉采血……。患儿的哭闹,家属的不解,高难度的静脉穿刺,就好比如一道道游戏关卡,闯过了这一关还有下一关,完成了这一个还有下一个,直到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或者核酸检测阴性转至儿科就诊时,才感到短暂通关胜利的喜悦,让我不由对儿科护士生出敬佩之心,她们的日常有多难啊。当然,也有体谅和心疼我的家属,看着我一晚上奔波在一群哭闹的高热患儿中忙上忙下,有位家属不停对我说“谢谢,谢谢,你辛苦了!”,还非要把自己手上的小风扇递给我让我吹一吹,这一刻,心里暖暖的。

在发热门诊最大的压力更源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当碰上危重症患者抢救,发热门诊立即转变成急诊“ICU”,而我们也从预检分诊的护士摇身变为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战士”。很多急危重症的患者都伴有发热症状,而这恰好是新冠患者十大症状之一,在快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后,立即给患者行核酸采样,迅速建立双路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安排各项检查,及时用药处置,决不让核酸报告成为重症患者救治中的绊脚石。还记得7月的一天,发热门诊来了位35岁的男性急诊患者,1个小时前在公司加班突然失明伴发热,到院时左侧上下肢已出现运动障碍。结合患者的CT检查、症状和病史,初步判断为脑梗,必须立即行CDA血管造影确定具体病变部位行急诊溶栓术。此时已经发病2个多小时,脑梗患者黄金溶栓期在发病6个小时内,必须快速完成此项检查,否则预后不佳,会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此时核酸结果未出,而CDA造影室又在门诊2楼放射科无法常规进入,如果继续等下去病情不允许。立即上报医疗科开辟绿色通道,通知门诊疏散人员,搭建专用隔离通道,CT室医生做好三级防护,消杀队做好路段消毒工作,顺利完成了CDA检查,准确找到梗死的脑血管。于是又在三级防护状态下溶栓,血管再通,症状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此时的我已精疲力尽,发热病区没有配运送员,患者也没有家属,我穿着防护服一个人推着两百斤的运送床跨过门槛翻山越野,走着迷宫般的楼梯路,来回几趟已达到体能的极限,但是听到患者脑血管顺利再通的消息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3个月支援期很快到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收获了来自他科同事的友情,收获了专业上的成长,收获了无数患者真诚的感谢,这些是我的职业赠予我人生路上弥足而珍贵的礼物。这场持续三年多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仍未结束,身边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岗位,柔韧而坚定的与新冠肺炎病毒做斗争。值此机会,向奋战在一线,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白衣战士们致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会赢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操作成功!此窗口3秒钟后自动关闭!
立即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