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 下一节 返回首页 阶段4:课后知识点回顾

课后复习
第四章 课后知识点回顾

C4 生产理论

4.1.1 生产的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4.1.2 生产函数

Q=f(x)

Q—产出量 x—投入量

Q=fL,K,N,E

Q —产出量

L—劳动       K—资本

N—土地       E—企业家才能

4.1.3 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 / Short-term 是指厂商不能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短期——研究的是某种变动投入要素的收益率。短期生产函数是指在短期内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

Q=fL,K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L与资本K的组合。

技术系数 / Technical coefficient 。在不同行业的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是不同的。技术系数是指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厂商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是不同的。

4.1.4 长期生产函数

长期 / Long-term

是指厂商可以根据他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长期研究的是厂商生产规模的收益率。在长期中,厂商的生产要素不再划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而是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可以改变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在于

——生产规模[Scale of Production]是否变化

4.1.5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是指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由另一种生产要素所代替而保持产量不变。

假设以△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

            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

            MPL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

            MPK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

            MRTSLK代表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则有:

——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量而必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总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某一种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的投入量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4.1.6 等产量线 / isoquant curve

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即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量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出来的曲线。

4.1.7 等产量线的特征

⑴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⑵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⑶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⑷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4.1.8 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 Isocost Curve

——表示所需成本相等的两种要素投入量的全部组合方式的曲线。

——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的线。等成本线可以写为:

PL·QL + PK·QK =M

—— PLPKQLQ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和购买量,M代表货币成本。根据预算方程,就可以绘出预算线。

4.1.9 等成本线的特点

曲线为线性,斜率为常数;

斜率小于0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4.2.1 总产量( Total Product  / TP

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或指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4.2.2平均产量( Average Product  / AP

是指每一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总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4.2.3 边际产量( Marginal Product  / MP

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或减少量。劳动的边际产量表示为:

MPL=△TPL/△L            

其中MPL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TPL代表总产量增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增量,劳动的边际产量又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4.2.4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 ,  TP递增;

MP<0 ,  TP递减;

MP=0 ,  TP达到最大值。

4.2.5 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MP> AP , AP递增;

MP< AP , AP递减;

MP= AP , AP达到最大值。

4.2.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

——假定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仅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那么,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最终是递减的。

4.2.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技术不变

至少一种保持不变

三个阶段

无需提出理论证明

存在于技术系数可变的生产函数

4.2.8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三个区间

区间是投入劳动L从零增加到A点。其特点是:TP保持递增趋势;AP由零递增至最高点;MP0,并且MPAPMP在达到最大值时,已经成递减趋势。当MP= AP的最高点时,第一阶段结束

区间是投入劳动LA点增加到B点。其特点是:TP保持递增趋势,AP下降;APMPMP0,当MP= 0时,TP达到最大值,第二阶段结束。

区间是投入劳动LB点增加到无限大界定的区间。其特点是:TP由最高点依次递减;AP一直保持持续递减趋势;MP0,第三阶段结束

 

4.3.1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

假定生产者用一定的成本M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PKPL,购买数量分别为QKQL,两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分别为MPKMPL,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为MPM。那么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PK•QK + PL•QL =M

MPK / PK = MPL/PL= MPM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结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4.3.2 生产扩张线

生产扩张线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厂商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轨迹

4.3.3 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变动)引起生产单位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

阶段: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先后经历:

规模经济阶段(规模收益递增)

    —产量增长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幅度

规模不变阶段(规模收益不变)

    —产量增长幅度等于规模扩大幅度

规模不经济阶段(规模收益递减)

    —产量增长幅度小于规模扩大幅度

4.3.4 影响经济规模变动的因素

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的

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分工,专业化与生产线,管理效率提高与分摊费用的降低,边角废料的综合利用;批量采购和运输、销售,社会基础设施的利用。

内在不经济与外在不经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中硬件设施投入的倍增,层级过多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厂区扩大对生产过程、职工上下班的影响;企业、行业规模过大引起的采购与营销方面的竞争以及交通、环境、生活条件方面的恶化。

在生产中使用的两种可变投入要素是按同比例增加的,且不考虑技术系数的变化的影响,以及由于生产组织规模的调整对产量的影响

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变动情况,就如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一样,也有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三个阶段。

4.3.4 适度规模

就是指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使规模扩大的同时,并使产量或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学习笔记

评论

操作成功!此窗口3秒钟后自动关闭!
立即关闭